無軌電車駛上北園大街
BRT1扎上“大辮子”

濟南“大辮子”公交車再添新成員。(本報記者崔健攝)
本報9月20日訊(記者 李萌萌)“大辮子”公交車再添新成員!9月20日,帶著“大辮子”的BRT1號線在北園大街開始試運行,這是我市運行的第6條無軌電車線路,也標志著山東泉城綠色現代無軌電車公交示范項目取得重大進展。
無軌電車素有“綠色公交”之稱,是一種通常由架空接觸網供電、電動機驅動,不依賴固定軌道行駛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。傳統無軌電車受電桿脫線則會失去動力,現代無軌電車是裝備有動力蓄電池、超級電容器的雙動源無軌電車,可在沒有架空接觸網的路段實現離線行駛。無軌電車正常運營時車輛由接觸網連成系統,在車輛制動時,可以使用再生制動把動能轉化為電能回饋接觸網,從而進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。
山東泉城綠色現代無軌電車公交示范項目目前已開通運行K101、K102、B103、BRT1、BRT7、BRT10號線6條無軌電車線路,建設供配電箱變18座,架設線網75100米,并完成了661輛公交車輛采購、16處公交場站建設、75.1公里的供電設施建設。
無軌電車項目建設還對經七路走廊站臺進行了整體改造提升,從彰顯泉城地域文化、展示城市文明形象角度出發,進行走廊候車亭的設計建設,讓乘客候車時感受到泉城的歷史氣息和美麗風景。
山東泉城綠色現代無軌電車公交示范項目全部建成后,將形成由17條公交線路組成的無軌電車線網,日運量將達到20萬人次,每年可實現節約能源折合標準煤5.68萬噸,二氧化碳減排4.12萬噸,PM2.5減排17.9噸,既能進一步滿足市民乘客公交出行需求,也將為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。
鏈 接一部“大辮子”電車承載幾代人的回憶
無軌電車在濟南市有著40余年的發展歷史,已經成為城市公交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。1977年1月1日,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電車1路(今101路的前身)正式通車;同年,電車2路(今102路的前身)建成通車。當時的電車1路是由兩節車廂組成的1種大公交車,被稱為“大通道”,因為有兩條長長的線連接線網,人們都形象地叫它“大辮子”。通車時很多人喊著:“街上有像龍一樣的大車,快去看!”當時,這種車是普通公交車的兩倍長,中間有帆布連接著,一走到拐彎處就扭來扭去,所以,在當時通車運營時曾引來人們好一陣子的驚奇。
2011年3月,101路首部雙源電車投入運行;2018年8月,濟南最后21輛老舊“大辮子”電車也全部更換為新式雙源電車,既可在線網上運行,也可在沒有線網的路段用純電模式運行,也就是說“大辮子”還在,卻換了“新顏”;同時也真正實現了“夏天有空調,冬天有暖氣”,市民乘客坐車更加舒適了。
時至今日,車輛設施更新迭代,但是那兩條“大辮子”依舊在!按筠p子”所承載的不僅是歷史記憶,更多的是象征著濟南公交為民服務不變的初心。市民有需求,公交有響應。城市發展到哪里,公交服務就輻射到哪里;路修到哪里,公交線路就通到哪里。一代又一代公交人始終堅持以市民乘客為中心,不斷提升公交服務品質,展現濟南文明形象,為城市發展不斷貢獻公交力量。 (本報記者李萌萌)